
全国新课标高考考试大纲:地理
Ⅰ 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 考试内容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课程标准(实验)》必修课程的内容,确定高考地理科考试内容。
地理学科命题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和学科素养,即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分析、解决问题的。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1.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地理信息,包括读取题目的要求和各种有关地理事物定性、定量的信息。
·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包括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图表所承载的信息。
·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所获取的地理信息。
2.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
·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原理与规律等知识,对题目要求作答。
·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相关地理信息。
·能够选择和运用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技能解决地理问题。
·能 ……此处隐藏460个字……影响。
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2、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农业区位因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3、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三部分 区域可持续发展
1、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区域的含义。
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2、区域可持续发展
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持续发展的与途径。
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3、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数字地球的含义。